- 作者: 转自《成佛之路》网
- 来源: 中华佛学网
- 日期: 2015-05-15
- 阅读次数: 30009 次
在这里依照个人的体会给各位同修就悟前的修学提出几点建议,或有不周,还请指正。
1、以修积福德资粮为主
作为菩萨,修积福德资粮是重中之重,万不可轻视,有师兄学习佛法,上来就直奔般若,诚然般若是最吸引人的,但菩萨道的修学次第不是这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01-400卷》卷372:“先应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次应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次应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次应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次应修行静虑波罗蜜多。后应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的修行是最后位的,没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般若是没有基础的,也很难真正有多少受用,纵然小有所获,也只是落到知识的层面,遇人遇事还是过去习气行事,自己都无法降伏何况去度脱他人。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婆子非常穷困、身无一物,但她看到世尊,一下发起供养之心,于是就把自己的头发剪掉去换钱,买了一盏灯去供佛,世尊就讲出她过去生的因缘,原来这个婆子过去生一直都是法师,只一直在登坛讲法,没有作一点财布施,所以今生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作为菩萨自然不能如此,要广行布施,广结善缘,而不能只局限在法布施上,应该用布施的璎珞来庄严自己。
2、在历缘对境中发现自己的习气,努力消除自己的性障
这句话也是老生常谈,但又不能不谈。有师兄因“不断烦恼能证菩提”,就忽略断除烦恼这方面的问题,这句话是说明烦恼不碍菩提,不是说为得菩提就不要断烦恼。菩萨是故意留惑润生,这里关键是故意,是要断便断,而绝不是要断但断不了,依然整日“为伊消得人憔悴”,终日里还是烦恼重重,如果这样,就需要很好的检点自身,是否对自身没有很好的发现,对自己的身、口、意行还存有很多的盲点,还有很多迁就,这些都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点点铲除的,不要幻想着有朝一日,一但顿悟无生,所有烦恼就冰消瓦解,这需要看你自身过去生累劫修行的状态,开悟是断见所断烦恼,更多的习气毛病都只能在历缘对境中,在烦恼现行中发现并消除他,虽然悟前和悟后对于烦恼的降伏上有一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断除自身的烦恼和习气是永远需要立即去作的。如果这方面不能注意和警觉,那点般若方面的知识给此学人带来的不是自身习气性障的消除和解脱功德的大受用,而往往只落得一个“贡高我慢”。所以一个调柔的性格,是菩萨的一个基本属性。
3、真正去发起菩萨种性
什么是菩萨种姓?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这是菩萨的多情,也是一切菩萨的本怀,也是一切菩萨修行的动力。我今天要断除烦恼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严持戒律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要开悟明心也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发愿成佛也是为了究竟彻底的救度众生……,这里一切以救度众生为标的,这才是菩萨种姓。这也是菩萨道和解脱道根本区别所在。一个很精进的佛子可以一生证得阿罗汉,但要成就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的初地菩萨,却需要近一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这中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菩萨这么长远的时间里都在忙些什么?是不是菩萨的根性比阿罗汉要差,所以成就的慢?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阿罗汉的标的在断除烦恼,一切时间于岩前树下以断除自身烦恼为核心,努力精进;那菩萨都在忙什么?菩萨在救度众生,在救度众生过程中去降伏烦恼,这个时候烦恼的降伏不是重点,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而随缘随分的消除烦恼,烦恼的断除不是标的,是行菩萨道中的一个副产品。菩萨为度众生要遍学外道,但学而不喜;菩萨为度众生要与众生广结善缘,但绝不攀缘……,以上都是在说明什么是菩萨。看看自己是否一切所行皆是为成就众生,皆是为服务众生,这是衡量自己是否是一个菩萨的标准。万不可成为,今天我要求般若所以我去行布施,所以我去作义工,所以我去推广正法,待到有所收获,就闭门自修,只以自身般若的深妙为根本,其他付出都不愿意,有菩萨请其作义工,就言我最近很忙,家里事情很多为由而推托。这样的言行不是一个菩萨,不具备菩萨种姓,这样也很难再有机会获得般若方面更深细修习的机会。这也是不懂得对世尊、对导师感恩戴德,不知道自己所学没有世尊和导师的加持,还有什么。而这样的感恩戴德就是学习和使用一切善巧方便去让更多佛子走上正途,去为正法的延续而努力付出。
4、无相念佛功夫的锻炼
这点曾撰文《今天你拜佛了没有》而作说明,一个与定相应的人,他的性格一定是调柔的,一定是安祥的,一定是能伏除粗重烦恼的,一定是心行细腻的。而这个基础是作为一个菩萨服务众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日后修学的一个基础,坚持每天无相拜佛,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个与定相应的串习,帮忙我们调伏末那的习气,加强意识心的敏锐程度,以及面对粗重烦恼现前时,能有力量给予降伏,真正做到知错即离,否则道理上知道不应该,还是没有力量自我把控而身不由己。定力的培植只有每天一点点锻炼,这里面没有半点可以取巧之处,定力是持戒和修慧的基础,当然,平日绵密观察自己的心行,不到处攀援,努力消除习气,也是修定的前方便和基础,所以要成就众生、庄严佛道,那就让我们坚持每天无相拜佛。
5、悟前知见的熏习
知见的熏习很重要,但如果前面做的不好,其结果很可能导致贡高我慢,在很短时间内阅读导师书籍,可以快速积累知见,这在外面其他道场是做不到的,也可以帮助建立相似般若和一点辨别外道的技能,故而会以此眼光来审视周遭所有的人,而完全忽略佛法是在修除自身错误的身、口、意行基础上的服务大众。另一方面不建议悟前阅读和思维悟后的法义,这在修学次第上是无益的,有些同修在揣测地上菩萨乃至佛地的一些问题,实在讲,这些问题是否清楚和目前自身修学有什么关系?还是照顾好脚下,踏踏实实把功夫做好,福德资粮广泛去积累,知见方面首先要学习和了解道之次第,看自己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目前自身还差哪些,从这方面去下手去补足,建议多读《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宗通与说通》、《正法眼藏-护法集》、《优婆塞戒经讲记》、《生命实相之辨证》、《我与无我》、《心经密义》、《禅净圆融》、《起信论讲记》。
以上是修学以来,因走过的一些弯路所想到的几点建议,在此供养诸位同修,祝愿新年里,各位同修都能切实行菩萨行,入菩萨道!
阿弥陀佛!
1、以修积福德资粮为主
作为菩萨,修积福德资粮是重中之重,万不可轻视,有师兄学习佛法,上来就直奔般若,诚然般若是最吸引人的,但菩萨道的修学次第不是这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01-400卷》卷372:“先应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次应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次应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次应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次应修行静虑波罗蜜多。后应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的修行是最后位的,没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般若是没有基础的,也很难真正有多少受用,纵然小有所获,也只是落到知识的层面,遇人遇事还是过去习气行事,自己都无法降伏何况去度脱他人。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婆子非常穷困、身无一物,但她看到世尊,一下发起供养之心,于是就把自己的头发剪掉去换钱,买了一盏灯去供佛,世尊就讲出她过去生的因缘,原来这个婆子过去生一直都是法师,只一直在登坛讲法,没有作一点财布施,所以今生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作为菩萨自然不能如此,要广行布施,广结善缘,而不能只局限在法布施上,应该用布施的璎珞来庄严自己。
2、在历缘对境中发现自己的习气,努力消除自己的性障
这句话也是老生常谈,但又不能不谈。有师兄因“不断烦恼能证菩提”,就忽略断除烦恼这方面的问题,这句话是说明烦恼不碍菩提,不是说为得菩提就不要断烦恼。菩萨是故意留惑润生,这里关键是故意,是要断便断,而绝不是要断但断不了,依然整日“为伊消得人憔悴”,终日里还是烦恼重重,如果这样,就需要很好的检点自身,是否对自身没有很好的发现,对自己的身、口、意行还存有很多的盲点,还有很多迁就,这些都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点点铲除的,不要幻想着有朝一日,一但顿悟无生,所有烦恼就冰消瓦解,这需要看你自身过去生累劫修行的状态,开悟是断见所断烦恼,更多的习气毛病都只能在历缘对境中,在烦恼现行中发现并消除他,虽然悟前和悟后对于烦恼的降伏上有一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断除自身的烦恼和习气是永远需要立即去作的。如果这方面不能注意和警觉,那点般若方面的知识给此学人带来的不是自身习气性障的消除和解脱功德的大受用,而往往只落得一个“贡高我慢”。所以一个调柔的性格,是菩萨的一个基本属性。
3、真正去发起菩萨种性
什么是菩萨种姓?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这是菩萨的多情,也是一切菩萨的本怀,也是一切菩萨修行的动力。我今天要断除烦恼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严持戒律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要开悟明心也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发愿成佛也是为了究竟彻底的救度众生……,这里一切以救度众生为标的,这才是菩萨种姓。这也是菩萨道和解脱道根本区别所在。一个很精进的佛子可以一生证得阿罗汉,但要成就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的初地菩萨,却需要近一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这中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菩萨这么长远的时间里都在忙些什么?是不是菩萨的根性比阿罗汉要差,所以成就的慢?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阿罗汉的标的在断除烦恼,一切时间于岩前树下以断除自身烦恼为核心,努力精进;那菩萨都在忙什么?菩萨在救度众生,在救度众生过程中去降伏烦恼,这个时候烦恼的降伏不是重点,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而随缘随分的消除烦恼,烦恼的断除不是标的,是行菩萨道中的一个副产品。菩萨为度众生要遍学外道,但学而不喜;菩萨为度众生要与众生广结善缘,但绝不攀缘……,以上都是在说明什么是菩萨。看看自己是否一切所行皆是为成就众生,皆是为服务众生,这是衡量自己是否是一个菩萨的标准。万不可成为,今天我要求般若所以我去行布施,所以我去作义工,所以我去推广正法,待到有所收获,就闭门自修,只以自身般若的深妙为根本,其他付出都不愿意,有菩萨请其作义工,就言我最近很忙,家里事情很多为由而推托。这样的言行不是一个菩萨,不具备菩萨种姓,这样也很难再有机会获得般若方面更深细修习的机会。这也是不懂得对世尊、对导师感恩戴德,不知道自己所学没有世尊和导师的加持,还有什么。而这样的感恩戴德就是学习和使用一切善巧方便去让更多佛子走上正途,去为正法的延续而努力付出。
4、无相念佛功夫的锻炼
这点曾撰文《今天你拜佛了没有》而作说明,一个与定相应的人,他的性格一定是调柔的,一定是安祥的,一定是能伏除粗重烦恼的,一定是心行细腻的。而这个基础是作为一个菩萨服务众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日后修学的一个基础,坚持每天无相拜佛,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个与定相应的串习,帮忙我们调伏末那的习气,加强意识心的敏锐程度,以及面对粗重烦恼现前时,能有力量给予降伏,真正做到知错即离,否则道理上知道不应该,还是没有力量自我把控而身不由己。定力的培植只有每天一点点锻炼,这里面没有半点可以取巧之处,定力是持戒和修慧的基础,当然,平日绵密观察自己的心行,不到处攀援,努力消除习气,也是修定的前方便和基础,所以要成就众生、庄严佛道,那就让我们坚持每天无相拜佛。
5、悟前知见的熏习
知见的熏习很重要,但如果前面做的不好,其结果很可能导致贡高我慢,在很短时间内阅读导师书籍,可以快速积累知见,这在外面其他道场是做不到的,也可以帮助建立相似般若和一点辨别外道的技能,故而会以此眼光来审视周遭所有的人,而完全忽略佛法是在修除自身错误的身、口、意行基础上的服务大众。另一方面不建议悟前阅读和思维悟后的法义,这在修学次第上是无益的,有些同修在揣测地上菩萨乃至佛地的一些问题,实在讲,这些问题是否清楚和目前自身修学有什么关系?还是照顾好脚下,踏踏实实把功夫做好,福德资粮广泛去积累,知见方面首先要学习和了解道之次第,看自己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目前自身还差哪些,从这方面去下手去补足,建议多读《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宗通与说通》、《正法眼藏-护法集》、《优婆塞戒经讲记》、《生命实相之辨证》、《我与无我》、《心经密义》、《禅净圆融》、《起信论讲记》。
以上是修学以来,因走过的一些弯路所想到的几点建议,在此供养诸位同修,祝愿新年里,各位同修都能切实行菩萨行,入菩萨道!
阿弥陀佛!
上一篇:
部派佛教中有关“异生不能断诸烦恼”的讨论
下一篇:
一个关于阿赖耶识的形象比喻
全国部分城市分站办事处规划布局 Copyright©2015-2022华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声明 | 网站简介 | 品牌文化 | 品牌企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单位 国家工信部诚信推荐企业 国家版权局版权证书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诚信牌匾 商标注册证书 国家版权局软著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茂业城帝景峰 邮编:518112 法律顾问:湖北三雄律师事务所 余立宁 QQ:398847699周先生 641313861王先生 客服邮箱:zhongyishi.888@163.com |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网站建设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