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华健康学习网
- 日期: 2017-03-18
- 阅读次数: 34164 次

经络学说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在公元259年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中对于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说明了经脉是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位浅。《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于十一脉的两种写本(第二种又分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基本相同),这是较《内经》为早的古代经络学说文献。
历史形成原因
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根据文献分析,其形成途径如下:
①“针刺”、“灸治”、“按摩”出现的各种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刺激“得气”时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这种感应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
②腧穴疗效的总结: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
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也是发现经络系统的途径之一;
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观察到人体分布着很多管状和条索状结构,并与四肢联系,观察到某些脉管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⑤古人练气功导引也发现体内有气行现象。
以上几点表明,发现经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各种认识互相补充,相互佐证,相互启发从而使人们对经络认识逐步完善,从现存文献来看,经络学说在二千多年前已基本形成。
命名和发展
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相合)。 历代中医文献对经络学说又作了不断发展。到了近代,由于相继发现经络敏感人,由于针刺麻醉取得显著疗效,开始研究经络感传问题,企图揭示经络的实质。现已提出多种探索性理论,但尚无定论。有人从生物控制论的观点出发,认为经络与血管系、淋巴系相关,是人体综合信息系统。有人根据经络分布和穴位疗效,探讨其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提出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的假设。有人认为经络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特殊机能对人体局部的投射,由此解释针刺一个穴位引起一条感应通路的原因,提出类传导假设。也有人根据生物电现象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人体内电通路的看法。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其形成与发展,与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故经络学说也是针灸及推拿的理论核心。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与中医学其他基础理论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形态学上加以证实。现代对经络的研究,更是利用各种手段,从文献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发生学、物理学等各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周围神经相关说、结缔组织相关说、特殊结构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神经体液相关说、经络实质二重反射说、细胞间信息传递说、经络生物全息论、场论等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
中华健康学习网每天为您分享健康快乐
网址:www.zyjkwh.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全国部分城市分站办事处规划布局
Copyright@2015-2025华健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9053350号-1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茂业城帝景峰 邮编:518112
QQ:
客服邮箱:zhongyishi.888@163.com
PC端 /APP客户端




ALEXA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